扶霞·邓洛普

    扶霞·邓洛普,一位远在大西洋彼岸的英籍女作家,居然能讲四川话,能做四川菜,而且是川菜美食专家。她爱上川菜已经16年了,她努力把川菜饮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带着最新作品《鱼翅与川椒:吃在中国的糖醋纪事》,扶霞昨日来到成都,向我们讲述了她与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川菜文化的不解之缘。

  故事导读

    扶霞·邓洛普,一位英国女作家。1993年来川旅游时,一道麻婆豆腐让她痴迷上川菜。从此,她开始写下一段英国作家爱上川菜的“美味佳话”。如今,她已会讲四川话,能做四川菜,而且是川菜美食专家。

    1994年,怀着对川菜的魂牵梦绕,她再到成都。她首先将川大附近的所有菜馆名一一记录下来,挨家挨家地吃,吃一家菜馆,就写一篇总结。有了一定川菜“基本功”后,扶霞一挽袖子,加入了“颠大勺”的行列。

     回英国前,扶霞的包简直成了“聚宝包”: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新繁泡菜、汉源花椒、豌豆淀粉、朝天辣椒、八角、山奈等调料一应俱全;还有一个沉重的藏式火锅和一个古色古香的泡菜坛。

    感受和掌握川菜文化的魅力之后,扶霞觉得,向世界传播川菜文化的捷径就是出书。这个老外“川菜通”开始放下菜刀,拿起笔杆,她的第一部作品《中国名菜:四川菜》刚一面世,就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她说,她要让世界更了解和欣赏川菜。

  一道麻婆豆腐

    让老外爱上川菜的辣

    1993年,对古老而新鲜的中国文化早已神往不已的扶霞·邓洛普,来到了天府之国旅游。在成都,她第一次品尝了四川的特色菜:麻婆豆腐。这道菜亮丽的色彩、鲜美的味道、神奇的制作工序,使扶霞对川菜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品尝了夫妻肺片、担担面等特色小吃后,扶霞决定,回英国以后再好好“回味”一下美妙的川菜。

    回英国后,扶霞失望地发现,在英国牛津本地并没有正宗川菜馆。这么美味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原汁原味来到英国呢?扶霞打算再来中国品尝川菜,并且要学会川菜的烹饪方法。于是,她开始了与川菜的不解之缘,而且一结就是十六年。

    1994年,扶霞得到了中英政府的留学奖学金。怀着一年来对川菜的魂牵梦绕,她来到了四川,成为四川大学的一名留学生。再到成都,她首先将川大附近的所有菜馆名一一记录下来,挨家挨家地吃,吃一家菜馆,就写一篇总结。川大附近的许多菜馆虽然做的都是普通菜,但对扶霞来说都是美味佳肴,“那些菜好吃得不得了”。由于菜馆非常多,扶霞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品尝了,她打算亲自下厨,看看川菜是怎么做出来的。此后,扶霞下馆子吃饭,不是先点菜,而是先问厨房在哪儿。为此,她学会了第一句完整的四川话:“厨房在哪儿?”在有了一定的川菜“基本功”之后,一位德国朋友向她介绍了成都的一所高等烹饪专业技校。于是扶霞一挽袖子,加入了“颠大勺”的行列。

    一个泡菜坛子

    她把“厨房”搬到英国

    读完烹饪学校后,扶霞已基本掌握了川菜的烹饪技巧,并有了自己的见解:川菜其实是复合味,不仅是一种饮食,更是一门艺术。自己品尝了美味,学到了制作美味的方法,扶霞还打算与朋友一起分享。

    回英国前,扶霞的包简直成了“聚宝包”: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新繁泡菜、汉源花椒、豌豆淀粉、朝天辣椒、八角、山奈等调料一应俱全;铁锅、砧板、菜刀、筲箕等做川菜的用具也放置其中,外加一个沉重的藏式火锅和一个古色古香的泡菜坛。

    就带着这些对老外来说有点稀奇古怪的用具,扶霞回到了牛津老家。一回家,她就把这些用具摆出来,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品尝自己的厨艺。无论是凉、炒、烹、蒸,还是烩、煮、炸、闷、卤,扶霞门门都会,看得亲朋好友们目瞪口呆。等川菜上桌之后,亲朋好友们更加感到扶霞的“熟悉的陌生”。从此,许多亲朋好友成了扶霞家的常客,络绎不绝,有来品尝川菜的,有来请教厨艺的,更有许多人来讨论研究那个火锅的用途。

    在四川“学艺”过程中,扶霞也遇到了不少挫折。语言就是最大的障碍,而且成都人的“四川普通话”有时更让扶霞费解,几年磨练下来,扶霞学成了一口流利的“川普”。

    一部英文著作

    让川菜在英国引起轰动

    感受和掌握川菜文化的魅力之后,扶霞觉得,向世界传播川菜文化的捷径就是出书。于是,这个老外“川菜通”开始放下菜刀,拿起笔杆,把她的川菜文化体验写成文学作品。

    扶霞先后写了很多很多介绍川菜文化的书,尤其是《中国名菜:四川菜》刚一面世,就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因为它是英国人写的第一本中国美食书。扶霞说,自己是首创,在英国算是“前无古人”,该书的轰动效应也出乎她的意料。她的初衷只是因为酷爱川菜,想把它们介绍给英国人。现在许多评论把该书称为经典之作,美国一些机构向她发出了几次邀请,要她去讲学。

    随后,扶霞又参与了许多推广川菜的活动,比如做英国BBC的专栏作家,身体力行,一边下厨做菜,一边写文章。她还与中国商人合开了一所菜馆“BarShu”,这不仅是“巴”和“蜀”的音译,“BarShu”的中文名是富有诗意的“水月巴山”。

    扶霞说,中国饮食文化最丰富,品类多样,历史内涵丰富,她希望有更多的欧美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文学写作,仅仅是扶霞推广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工作方法,她还做了许多把中国菜名翻译成英语的工作。

    一句简单心愿

    让国外了解和欣赏川菜

    让老外们感受川菜的味道,使扶霞成了著名的美食专家,也使她向世界介绍川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她现在仍然不停地为英国和其他一些国际出版物撰写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已准备从正宗四川菜肴的奇妙味道中去寻找乐趣了。”

    的确,扶霞对川菜已经爱得深入骨髓,而且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川菜高手。她的好友路易斯讲述了两个小故事。有一次,扶霞在四川本地的一位阿姨“监督”下做川菜,开始时阿姨觉得这个“老外”根本就是外行,作料放得极为不合理。可是,等扶霞做完菜给阿姨品尝时,让阿姨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还接连不断地说“OK,OK”!还有一次,是成都一位本地好友按照扶霞制定的菜谱做菜,做完之后发现味道不对,就让扶霞过去做。扶霞也照样用同样量的作料做出来,味道却非常“爽”。

    这次来成都,扶霞带来了她的最新力作《鱼翅与川椒:吃在中国的糖醋纪事》。扶霞用中文写了下面的一句话:让世界更了解和欣赏川菜!(记者 胡晓 实习生 罗佰方 摄影报道)